一套对接国际的科技创新机制、一批国际顶尖的研发中心、一批行业级的中试转化平台、一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集群、一群国际化的优秀人才、一批高品质的科创园区、一个智慧集成的科创生态园区……
这七个“一”的形成,展现了自一年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以来,3.02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向打造“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的发展目标奋进。
持续扩大深港合作“最大公约数”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香港北部与深圳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面积3.89平方公里,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最直接的对接点,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与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一河之隔?!豆婊诽岢觯萍即葱率巧罡酆献鞯摹白畲蠊际?。过去一年里,这一“公约数”在河套深圳园区持续扩大。
“我们有自主研发的技术,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落户河套的香港创业者刘振韬说。去年9月,河套深圳园区发布首单“科汇通”试点业务,让跨境科研资金流动走上“快速路”,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通过“科汇通”拿到了从香港转入的境外科研经费。
今年初,规模51亿元的社?;鸫笸迩萍即葱伦ㄏ罨鹇涞睾犹咨钲谠扒蒲谢褂肫笠堤峁└罅Χ鹊慕鹑谥С?。
随着深港共同编制“联合政策包”、开展“科汇通”试点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强深港科创合作的措施逐步推进,深港合作的科研成果在河套深圳园区不断涌现。落地河套深圳园区不到一年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吸引51家香港企业和机构进驻。
香港科技大学是河套深圳园区尚处于概念阶段时就落户的首批香港高校?!暗笔毙7皆づ腥衔?,河套将会成为深港科技创新以及政策的高地?!备眯I罡坌葱卵芯吭涸撼ぱ罹Ю谒?。截至目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5所知名高校超13个重点科研项目,已在河套深圳园区开展工作。
完善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生态圈”
在杨晶磊看来,河套深圳园区背靠内地先进成熟的产业链,身处全球科技创新重要城市深圳,对接能够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资金的香港,深港优势叠加,催生新的创新落地生态和氛围。
《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为了让更多科研成果从高校走进企业,2024年6月,国际产业中试集聚区在河套深圳园区成立,10家中试平台获集中授牌。同月,河套科创中心也正式开园,打造从科技研发到产业转化的闭环式生态圈。
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建设方中煤科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副总经理王雷说,河套聚集海内外资源的优势为中试平台带来了很多便利。“从发现产品问题,到验证解决方案,我们在河套能够很好地调动国际化资源?!?/p>
牵头建设河套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中试平台的晶泰科技,是在河套深圳园区成长起来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独角兽企业,今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
河套深圳园区探索实施了选题征集、团队揭榜等国际通行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今年已发布6项揭榜选题,并试点项目经理人制、同行评议制,科研资金管理适用港澳审计准则。
港华能源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周军感受最深的是制度创新为年轻科创人员带来的良好环境?!啊野窆宜А钅坎宦鄢錾怼⒆世?,只论实力、能力?!闭庖换瓶扇冒凑展呃苣汛锏缴昵朊偶鞯哪昵岽匆低哦诱嘎锻方恰?/p>
打造高科技产业集群“强磁场”
“立足河套,面向世界”的优势也吸引了众多中外知名企业。今年3月,苹果公司宣布预计投入超10亿元在河套深圳园区开设一个新的应用研究实验室,开展硬件开发、智能制造及本地供应商的联合研发业务。目前,河套深圳园区已汇聚6个世界500强外资企业研发中心,以及中国一汽大湾区研发院等大型央企研发中心。
中国一汽党委常委雷平表示,中国一汽将大湾区研发院落户河套深圳园区,正是看重深圳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科技创新、消费前沿与生态聚集等优势。
8日,河套深圳园区又迎来多家科技创新机构落地。一年来,河套深圳园区持续吸引机器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入驻;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孵化在此加速布局;创新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生态系统也不断在这里形成。
截至2024年6月,落户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的各产业与标准组织已累计推出标准138项、发表白皮书23项、测试认证产品237款、发展会员1700余家,为无线通信、超高清视频、智能计算等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发展空间。
为提升河套深圳园区科研服务质量,深圳市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署通过服务创新,在今年5月推出“虚拟园区”服务矩阵,打破各部门各层级的“数据孤岛”,实现园区日常服务“一码集成”、园区办事服务“一网通办”、园区社群服务“一号互通”,给科研机构、企业和人员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
3.02平方公里的河套深圳园区“小支点”正在释放创新“大能量”。截至目前,河套深圳园区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累计超过160个、汇聚6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1.5万余名科技科研人才、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